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
陈懿老师和SKLC

辛勤

欣闻尊敬的陈懿老师八十华诞,感触良多。我同陈老师相识相知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在第一届中日美催化会议中,记得在一次宴请会上陈老师、美国的A.T.Bell教授、日本的田部浩三教授、市川胜(Ichikawa)教授、等多位美国,日本学者在同一桌,陈老师介绍中国海鲜、中国菜等风土人情对答如流,尽显其英文功底、知识阅历丰富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他是南京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后来,由于他和我所楼南泉院士主持中美物理化学学科讨论会几次邀我去南京参会——学术研讨——届时他已是南京大学代校长。后他又做为专家组成员对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进行评议,再后来又是催化基础國家重点实验室历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他和郭燮贤院士又都曾是国际催化理事会理事——(代表中国),他(当时在这些老先生中他算年轻的又是校长)协同郭燮贤先生、闵恩泽先生、蔡啓瑞先生、彭少逸先生等组织了七个单位参加的“八五”攀登项目以及催化委员会的事情旡数次来往大连。我做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学术秘书、付主任和催化委员会秘书长自然就联系宻切。另外,由于我们在国内最早建立原位红外光谱方法,他的许多研究生來我实验室做工作,这样日积月累和化物所、与SKLC结下了不解的渊源,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陈懿老师对催化基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中国催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为中国催化界走上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大连也就留下了诸多难以忘怀的足迹。值此时机,我将陈懿老师在大连、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留下的足跡收集在一起(当然会挂一漏万),有的我加了些回忆,做为他八十大寿的小礼物供他在颐养天年之际回味、品味其情其景……希望他完成好这一作业。当回首往事之际我们不能忘记他及他们对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中国催化界走到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所做出的贡献。

1982年第一届中日美国际催化学术会议留下的全体与会代表的照片,会议在大连棒槌岛宾馆召开,透过这张照片使我想到已故郭燮贤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当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中国催化界面临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历史任务,这次会议是中国催化界第一次主办的多边国际学术会议,因此郭先生等十分重视。美方以A.T.Bell教授为团長來了一批资深和颇有学术造诣的科学家,如G.L.Hall(时任J.Catal.主编)、M.A.Vinnece、J.B.Peri等,日方以田丸谦二(时任日本东京大学付校长)、田部浩三教授(时任日本北海道大学校长)为团长带來日本的一批年青的精英如:御園生诚、服部.英、市川胜、小野嘉夫… ,中方国内催化界元老和精英齐聚在大连棒槌島宾馆大会议室。这次会议开的非常成功,反映了当时中日美三国催化界最高学术水平;得到了三国催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会议气氛非常浓烈记得在宴会上日本田部教授带领一批日本精英:御園生诚、服部.英、市川胜 、小野嘉夫等 唱起“拉网小调”等日本歌曲、中国方面高滋、陈谊宣、颜其洁、须沁华、楊亚书、王定珠一批女将(她们都是教会学校毕业英语十分地道)用英语唱了许多歌曲;美国教授表演了什么节目沒有印象了。 在这样气氛下,大家还在一块大的白色方巾上签名,希望下次再聚会--这块具有特殊意义的方巾保存在郭先生处。后来中日美催化会议先后在厦门、北海道、芝加哥等地召开,至今发展成今天的亚太催化会议。郭燮贤、陈懿、高滋等老一辈科学家在申办国际催化大会先后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付出直至今天申办成功。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主办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办成纯基础的实验室还是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实验室有不同看法,陈老师等对建立应用基础为主的国重实验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学术委员会议上对实验室的学术方向提出了许多很重要的迠议。

记得,那时他的学生有的在我实验室工作,所以我去南京时他都安排我同他的研究生讨论实验结果,发现他虽然忙于校长事务,但在讨论学术上问题时才思敏捷、分析问题深刻、解释问题又好独辟溪径。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但生活等关怀备至。在这方面他同郭燮贤先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可能是做学问的人的共同特点。

郭燮贤先生在组织中国催化界第一个重大项目---“八五”;”九五”攀登项目 “煤、石油、天然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蔡啓瑞、彭少逸、闵恩泽、陈懿等老先生都积极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由大化所、煤化所、兰化所、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承担。)凝练了煤、石油、天然气的优化利用学术方向成为在一段历史时期的永恒主题,体现了国家重大需求。

在那个时期陈老师身为南京大学校长又身兼数职,所以来大连总是来去匆匆,很少有时间遊历,记得有一次我开车带他看滨海路,一路美不胜收,看到路旁有一只大公鸡陈老师非常高兴让我给他和这只大公鸡合影,当时未解其意,直至今天他八十大寿查其属相方知陈老师属鸡,才明白了几十年前他和大公鸡合影的兴致所在。

由于他同郭燮贤院士几十年合作累积的情意。虽然在闲暇休息时桥牌桌上你争我抢地相互说“耍赖”,可到现在我也没闹清谁在赖帐?记得他们打过桥牌的牌,及郭先生用过的笔在郭先生故去之后,粱娟老师送给了我以资纪念。学术上和工作时认真讨论,但看得出陈老师对郭燮贤院士非常尊重。无论在攀登项目的争取、完成还是在国际合作以及在国际催化理事会工作中他们配合默契。郭先生不幸英年早逝,那时陈老师在国外,后来来大连开会陈老师提议去郭燮贤先生墓地看看,陈老师、钟炳(前山西煤化所所长)、我们三人来到大连乔山墓地看望了陈老师多年的老朋友——郭燮贤先生!真可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加拿大第九届国际催化会上,由于两个中国问题陈老师配合蔡啓瑞先生和郭燮贤先生忙了一番,学术交流讨论、在国际催化理事会介绍中国申办下届会的事情完了后,他先回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他同威斯康星大学J.A.Dumesic 教授有长期合作”我去麦迪逊是他同他的学生开车去机场接的,并帮我安排了住处。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参观了威斯康星大学,并同J.A.Dumesic 教授进行了交流。他还帶我去麦迪逊附近的一个电子产品超市…那时是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如此丰富的大型超市,开了眼界。他还告诉我美国的冰激凌很好吃,并特意买了两个让我品尝一番,这时看不出他是名牌大学校长,景然像一位长兄。记得印象最深的是J.A.Dumesic 教授将实验室的鈅鍉交给陈老师让我们随便看,我们从实验室到仪器-药品库(保有许多贵金属器件和贵金属药品试剂),看到人与人间的诚信和人权。

我同陈懿老师在美国第二次相会是2002年在他女儿女婿柏传盛博士家,當时郭燮贤先生去世后粱娟老师來到美国她儿子、女儿家由高兴涛博士安排了这次聚会,老朋友相聚在异国他乡不以乐乎!

在2009年实验室学委会后,难得有点空间时间,我开车带他遊历了大连的市郊,来到了夏家河子海滨公园,时值隆冬季节,由于这一带海水浅,水平面全部结冰,形成了千里冰封景象,我们好开心哟,所以留下了一些记忆。

2010年夏天庆祝催化学报创刊三十周年,林励吾主编邀请陈懿先生和夫人、高滋老师等催化杂志编委开会后,我陪他们遊历了大连冰峪沟、滨海路等。这是几十年来难得的休闲。

在南京全国催化会上,陈懿老师和会议组织者有意安排老一代的催化界老师聚集一堂,这是老一辈催化界同仁参加全国催化会比较齐聚的最后一次。从这次会议的安排看出陈懿老师等同老一辈催化界同仁的情谊,也给他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和老一辈催化界同仁的期望。

在会议中使我有幸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师同仁:丁縈茹(我大学毕业论文的导师)、高滋、李全芝、颜其浩、须沁华、粱映秋、李宣文、谢有畅、沈师孔、张洪斌、陈诵英……。

斗转星移转眼我们都到了退休年龄,如何面对退休生活?有一次我去南京在陈老师家里,他谈到他退居二线的体会和做法对我很有启发。他还从书架上拿了一本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克林顿总统、温家宝总理钟爱的书送给我。据说书中说出了许多哲理尤其告知人们如何退出历史舞台。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体味到豁达的意义。

近些年來他同化物所年青一代精英李灿、包信和、张涛等交往颇多,他们定会获得了许多教益。一定会铭记在美好的记忆中。

最后,值此陈老师八十大寿之际,感谢他几十年来对我的指导、关怀和关照!

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辛 勤

20130315 于大连

咨询委员会

(C)COPYRIGHT  DICP  NE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