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
悉心的教诲 难忘的关怀 —记李文钊老师的几件小事

栾友顺

李文钊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战斗在催化科研的第一线,在开拓我国天然气转化利用研究,率先开展金属-半导体组合催化剂、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和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等研究,以及推动我所催化科研成果向工业化转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个方面,李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给我们后辈留下了深刻印象。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李老师就创造性地将“金属半导体接触”的物理概念引入催化研究,提出了在反应物、金属和半导体三位一体存在的体系中有着特殊相互作用的观点,并有了若干工业应用的实例。在2005年的一次组会上,某同学讲到多数文献中认为Pd/ZnO催化剂上的活性中心为Pd-Zn合金。李老师就提醒大家,在该实际反应条件下活性中心可能不完全是合金,而是Pd与半导体氧化物ZnO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种。当李老师发现大家对半导体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晰,就立即取出展版,详细地给大家画图演示讲解半导体的实质、类型、与金属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在其中电子、原子、离子的传递过程,李老师不厌其烦的解释使我们每个学生都对该催化体系有了实质性的认识。最后,李老师语重心长的说:“我们搞应用研究的同志往往忽略基础知识的积累,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把基础打好了,就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轻易相信文献上已有的结论,才能做出创新性的科研工作来。”后来,该同学通过进一步的系列实验确实证实了我们的看法,由此也使其论文增加了一个创新点。想到李老师已年逾古稀,看着李老师斑斑的华发,我好像看到了老一代科学家严谨认真的探索精神,更看到了他们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希望。

为了促进同学们的论文工作,去年年底组长徐恒泳老师建议和每个同学每月至少要有1~2小时的面对面讨论,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李老师极其认真地对待这样的讨论,他让我们每人准备3~4篇与自己论文有关的最重要的文献给他,他说:“不知道人家做的最新工作和观点是什么,我们又怎么能做出论文的创新点呢?”那是在寒假前的一个下午,我拿着实验数据找两位老师讨论,他们仔细帮我分析归纳,找出亮点和突破方向,使我对下一步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整体的把握。而后李老师又说了一番令我感触颇深的话:“我们做科学是要讲创新,包括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比如你这里用到的程序升温电导的表征方法。虽然是组内独立开发的新方法,但不能为了做而做,只画个导电性变化曲线,而是要动脑筋分析导电性的变化究竟是哪个部分做出的贡献,这样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否则再好的方法也做不出好的结果来。”

春节过后,李老师意外摔伤了膝盖,住院治疗。我们学生去看望他时,李老师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学生论文的完成情况以及每月讨论的计划安排等等。听了李老师那情真意切的话语,看着他给师兄师姐们修改的论文上那细密的小字以及他们在茫茫的数据中提炼出创新点的喜悦,我蓦然间意识到身边有位这样的老师是一种多么大的荣幸啊。

李文钊老师对青年既严格要求,又甘为人梯,从各方面为之创造条件,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经验,对学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显得平易近人。李老师无论在科学上和人格上都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楷模。

咨询委员会

(C)COPYRIGHT  DICP  NE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