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
与化物所同呼吸共命运

李文钊

化物所已经走过了65个春秋,我在这里工作超过了半个世纪。在纪念她65岁生日之际,一连串不易忘却的记忆和情感涌上心头,我追问自己:化物所,我究竟喜欢妳什么?

一、“理论联系实际,要为国家多做实际贡献”的优良传统

综观化物所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应用成果,无一不是走出去和工程设计部门、工厂企业紧密合作,取长补短、攻坚克难的结果。如今肼分解催化剂在神州飞船遨游太空;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交相辉映;DMTO在短短几年内已实现数套60万吨/年的商业运营。化物所的这个优良传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二、基础研究谱写精彩新篇章

化物所原来以应用研究为主。这些年,我陡然发现,化物所人的名字已频频出现在《Science》、《Nature》、《Angew.Chim.》和《Acc.Chem.Res.》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催化”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屡次被评为优秀;生物技术部不断探索,屡创佳绩;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互相帮衬、互相促进,在原始创新方向上迈出一大步。这一切为化物所赢得了国际声誉。

三、荣辱不惊,顽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十年“文革”我所沦为“重灾区”,科技人员首当其冲,遭受屈辱和迫害,甚至有的同事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可是它却从未摧毁化物所人蕴藏在心底的爱国敬业的坚定信念。当科学春天来临,化物所马上生机勃勃。改革开放36年来,化物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从容淡定,不追风、不唯上、不折腾

在1987年左右,化物所的催化学科因项目较少而面临困境。随即出现了要压缩催化研究队伍,转向当时较“热门”的研究领域的说法。时任所长张存浩先生从容淡定,考虑到催化学科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我所的悠久历史,主张:“让各学科按自己学科发展规律去努力寻找出路”。从而避免了一场折腾。不久,化物所的催化学科有了蓬勃发展。

五、包容开放,五湖四海,和谐发展

无论是“青”、“老”之间、“坐地户”、“外来户”之间、或是“土博士”、“洋博士”之间,彼此都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将“内耗”降到最低,从而得到和谐发展,产生强大的“团队精神”力量。

六、永远给年青人以机会

从老所长张大煜开始,就重视招聘年青人,并给他们压担子,给他们以机会。他在1965年让我(当时30岁)代替他去阿尔巴尼亚讲学,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例子。据统计,1986-1995年十年间,化物所有330位青年学子赴国外学习深造。现在他们中许多人学有所成,陆续回国,成为工作的中坚。这是化物所青春常在的秘诀之一。

七、浓郁的催人向上的氛围

化物所曾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里聚集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正从事着这么多重大科研项目。不论你原来的基础如何,也不论你在什么工作岗位,这里浓郁的催人向上的氛围,无时无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化物所人。

八、保持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守护神圣科学殿堂这片“净土”

化物所设有学风道德委员会,所领导赋予其很高的地位。它起着守护科学道德底线和对一切不端行为威慑的作用。化物所将永远是一片风清气正的“净土”。

我与化物所同呼吸共命运。衷心祝愿她永葆青春,对科学、对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李文钊 1935年生。1957-1958年在化物所进修两年。1962在莫斯科大学获苏联副博士学位。同年到化物所工作。2003年退休。曾任研究员、博导、副所长(1983-1994)。现任化物所咨询委员会委员,化物所学风道德委员会委员。

咨询委员会

(C)COPYRIGHT  DICP  NE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