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
我们随化物所一起成长

沙国河

1956年我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即今“中国石油大学”)人造石油专业,“人造石油”,也就是从煤出发,经高压加氢或水煤气合成等催化过程变成液体油品。因为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个“发明家”,所以毕业时经老师推荐,于1957年春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即今大连化物所),因为当时中国尚未发现大庆油田,外国专家说中国是贫油国,所以当时化物所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煤的高压加氢和水煤气合成。

我一到所报到,就被张存浩先生领到了他的组,研究合成用的催化剂,当时张存浩和楼南泉、王善鋆、卢佩章等先生在这项研究中已经用熔铁催化剂和流化床技术,不仅实现了油产率的世界第一,而且用便宜易得的铁代替当时工厂用的昂贵稀缺的钴,从而获得了中国首届自然科学奖的三等奖。当然,这里没有我的贡献。在这个组里,我跟随张荣跃在一台小装置上做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以求更进一步改进催化剂,但是,两年多后,著名的王铁人钻井队在黑龙江大庆市发现了大油田,打破了外国专家说中国贫油的谎话,天然石油不仅比人造石油便宜得多,而且产量也大得多,所以这个项目的研究人员就被迫转行,向哪里转呢?按照我所“国家最需要什么,我们就搞什么”的传统,当时国际上处于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时期,我国急需加强国防建设,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火箭和导弹,当时钱学森先生已经回国领导这项研究,他传来消息:美国在研究硼氢化合物高能燃料,于是所里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包括顾以健、张存浩、陶愉生、顾长立等进行会战,我也随张先生参加了这项工作。但是,虽然硼氢化合物能量高,比冲大,但它见空气就燃烧,且对人剧毒,无法使用,在付出惨重代价(许多参加人员中毒)后失败了。后来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就转向了以普通燃料为主的固体和固液火箭。几年后,这项工作就搬迁到了三线,而我则到了陶愉生领导的化学激光研究中,当时(1964年)美国发明了“光引发氯化氢化学激光”,我们组则于1965年实现了,仅落后一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所转归国防科委十六院领导,给我所下达了“微波吸收材料”研发任务。当时,我们连微波吸收材料是什么都毫无所知,我、蔡海林、李东藩三人就勇敢的承担了这项任务,我们领导了约三十人的团队,经过三年的奋战,虽然没研究出现代隐形飞机所用的吸波材料,但是研究成微波暗室材料,并由周忠振推广到工厂生产,其材料为我国国防工业建成了数十个微波暗室,是测试雷达性能所必需的。

1972年,我所重新开展科研工作,张存浩、何国钟等也从农村回所,这时国外已有化学激光的少量报道,张先生以其敏锐的眼光认识到这项研究对国防的潜在重要性,于是在所里支持下,组建了化学激光研究室,开始搞的是氟化氢/氟化氘化学激光,后来又发现新出现的氧碘化学激光性能更好,就转而研究氧碘化学激光,到今天已经四十多年,大家长期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化学激光从小发展到很大,已成为我所最成功的国防科研工作之一,张先生也为此获得了201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何国钟、我、庄琦、张荣跃、桑凤亭、周大正等也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参加者。现在,回想当年我们怀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决心,冒着氟气燃烧和剧毒的危险,冲锋在前的历程,感到很大的光荣。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国家和化物所,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仪器设备和工作环境,更要感谢张先生对我们的培养和学术指导,让我们终身受益。

今年我已经到了八十五岁的耄耋之年,近几年,我的脑力已经赶不上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步伐,但是身体还算好,就发挥一点余热,从事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院士的责任,更是我的快乐。我要在这个幸福的年代,多活几年,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化物所也必将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

咨询委员会

(C)COPYRIGHT  DICP  NE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