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
化物所永远记得朋友们的帮助

李文钊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化物所)建所七十周年之际,我不由想起那些在化物所发展征程上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这里,将我担任副所长期间(1983—1994)接触到的一些人和事记录下来并告诉我的年轻同事们,以砥砺前行,不忘来时路。

魏富海与甲氰菊酯

1988年全国两会上,化物所人大代表郭和夫先生向同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大连市市长魏富海,推荐了化物所于1986年末在实验室研究成功的第三代高效低毒甲氰菊酯农药,希望市里协助将此成果推向工业化。

当年8月的一天,魏富海约见化物所领导谈甲氰菊酯事宜,我代表班子前去。市长希望化物所为地方做一件惠农的好事,在大连建设一个百吨级甲氰菊酯农药厂,争取在一年内建成。随后,化物所开始了一系列紧张的筹建工作。最后落实在金菊化工厂(前身为金州染料厂)和大连农药厂,分别建设由丙烯制取甲氰菊酸和由菊酸进一步合成甲氰菊酯的两个车间。1989年初,正值全国范围银根吃紧,富海市长想了许多办法筹措资金,还派了管金融的副秘书长专程去上海交通银行总部借钱。在此期间,我和他有多次接触,也不止一次直“闯”办公室去打扰他。身为一市之长,他实在太忙,就约我早晨7点到市政府二楼办公室见面,我去时他还在办公室里间的简易“卧室”里洗漱呢。我记得,这样的见面共有两次。富海市长特别务实,总要到现场眼见为实后才放心,我就陪他去了现场3次。在化物所和两个厂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底如期成功开车出了产品;1991年5月正式进行了工业生产鉴定,至今产品不仅替代了国外同类型农药,而且已远销国外。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金国干和抚顺石化公司的同事们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同林励吾、张馥良、肖光琰等一起参与“大庆重油加氢裂化制取低冰点航空煤油—219催化剂和工艺研究开发”工作时,就认识了抚顺石油三厂的金国干,他是一位理论与实践造诣都极深的炼油加氢专家,后来担任抚顺石油公司副总工程师。他对我们工作热情的支持和真切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厂里同事告诉我,他是厂里公认的劳动模范,曾在一次紧急事故中,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现场切断关键阀门,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这让我对他又添了几分敬意。时光流逝,直到1983年11月,我才在安庆第二届全国石油化工催化会议上又遇见了他。石化部科技司利用会议间隙找许多参会单位商谈和安排了大小不一的科研项目,唯独没有我们。为此我去找了有关同志,都碰了软钉子,到离会时几乎一无所获,我很纳闷。金国干此时和我有过一次交谈,他坦率地告诉我,化物所是有实力的,以后他会发出邀请,请我们到抚顺“吃大盘子,谈项目”。

1985年5月,此时金国干已是抚顺石化公司副总工程师,他果然没有食言,向我们发出了邀请,我随即和科技处处长、各催化室的主任组团前往。令我感动的是,他当时正出差在外,得知我们去,当夜坐火车赶回抚顺,到达时正是半夜,他索性在办公室里将就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他“意气风发”地接待了我们,就是这次调研访问,促成了“催化裂化干气中稀乙烯制取乙基苯”课题的列项。石油二厂催化所张淑蓉、李峰,倾全所之力和化物所王清遐等课题组同志一起,很快完成了100ml催化剂的扩大试验。由于该项目良好的工业应用预期,接下去千吨级中试和三万吨工业试验,得到了中石化发展部吕寿斌主任和抚顺石化公司一路绿灯的支持。此时,抚顺石油三厂的催化剂车间和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也参加进来,实现了强强联合,从而保证了之后中试和三万吨工业试验均一次开车就取得成功。到2008年初,国内已拥有15套“干气制乙苯”装置,总生产能力达130万吨,经济效益显著。

黎懋明和科技部的同事们

1984年9月在北京京西宾馆,原国家科委召开第二次全国材料会议部署“七五”发展规划,方毅副总理到会讲话。我在小组会上介绍了化物所有关新材料特别是N2/H2膜分离材料和器件研发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它已经和当时孟山都公司的Prism N2/H2膜分离器水平相当,希望得到国家进一步支持,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新技术,替代引进。我在发言中,还提到希望国家科委的同志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立场上,不要因自己原来来自哪个部门而有所偏袒。

小组会后,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局钱文藻局长找到我,笑问:“你在会上发表了哪三点意见?”原来,小组会的联络员、原国家科委高新司材料处的李学勇(后任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江苏省省长等)在汇报时将我的发言归纳为三点意见。黎懋明(时任副处长,来自原化工部)就找到老钱希望再听听我的意见。这是一次朋友式的谈话。当时,原化工部科技局的同志有一个引进Prism技术的计划,希望先引进再消化吸收。1985年4月,黎懋明专门请化物所朱葆琳先生等到北京和原化工部的同志们一起开会,让双方申诉引进或自行开发的理由。尽管意见难免针锋相对,但是气氛很友好。1985年7月,原国家科委决定不引进孟山都技术,而鼓励化物所加快开发缩短工业化进程。化物所不负众望,于1985年在上海吴泾化工厂完成了两根100mm×3000mm分离组件的侧线试验,并于1987年8月研发出以六根管子组成的分离器,在黑龙江化工厂正式投入工业使用,后来又在我国合成氨厂遍地开花。

时隔7年,到了1992年冬天,我又一次和黎懋明打交道。那年年初,科技部决定启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经和催化室几位同事商量后,我认为以化物所催化室多年工作为基础,特别是已经有了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建立“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是“基础结合应用”,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1992年11月,我带着两页纸的申请大纲到了科技部,又找到了黎懋明,她已转任科技部计划司司长。实际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事宜由各职能司负责,但黎懋明还是很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并表示化物所催化成果多、人员强,比较符合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可以作为首批组建的候选者之一来申报。

1993年4月,科技部组织首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终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由跨领域的十余位院士、专家和十余位科技部各司司长组成。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对依托化物所组建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表示出了浓厚兴趣并给予了一致的支持。1993年9月,组建计划终于获得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

我想说,化物所的N2/H2膜分离技术和催化领域几十年的工作积累,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也是由于黎懋明、李学勇等领导人以及国内兄弟单位的同行们对化物所的厚爱和一贯扶持,才使化物所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咨询委员会

(C)COPYRIGHT  DICP  NE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