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
兢兢业业 乐于奉献 —记九室吴迪镛研究员

九室 张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制度不健全,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观念和风气,也助长了科研浮躁情绪和浮夸作风。面对这些,我们科技工作者应担负起“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神圣使命,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我们化物所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用他们的言行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九室的吴迪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

用“实事求是,乐于奉献”来评价吴迪镛研究员,再恰当不过了。身为科研战线的一位老科学工作者,老党员,他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在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中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科研项目的选题方面,吴老师注重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注重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994年,吴老师随袁权院士赴长庆油田洽谈项目,得知我国很需要适合野外使用的简便、高效的干法脱硫技术,目前油田使用的都是美国的脱硫剂,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这一现实使他们的心情非常沉重,当即交换意见,认为我们有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又有煤制气脱硫的实践,而这一课题正符合我们“国家最需要,我们最合适”的选题原则,决定进行探索研究。在回所后的几天时间里,吴老师就组织了有制备、评价、分析、测试人员组成的攻关队伍,分析确定了催化氧化脱硫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吴老师注重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并亲身投入到实践中和大家一起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提出自己见解、讨论指导下一步工作。对工作中取得的每一步进展和好的数据,他都要求重复实验,反复验证。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18脱硫剂,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1997年又是应企业需求,在精心设想和科学可能性分析的基础上,吴老师安排了一位在职硕士开展有机硫COS的脱除研究工作。在吴老师的细心指导下,2003年课题取得非常好的实验室结果。为了使该技术能真正用到生产实践中,吴老师与王树东研究员努力争取到了烟台万华公司的侧线试验,我们的科研人员靠“严格科学求实”的作风—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36天的累积硫容,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侧线试验结果,赢得的厂方的完全信任,并建立了工业示范工程。这是继3018干法脱硫之后的在有机硫脱除方面又一项创新成果。

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吴老师更是付出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不管是那位导师的学生向他请教,不管是实验中的科学问题还是技术问题,他都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在评阅学生论文工作中,每一篇论文他都会逐字逐句地修改,有时还主动找学生面对面讨论交谈,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项目的开发中,下厂、开工、为企业解决问题是常有的事,吴老师老伴有病,自己身体也不好,但他总是克服困难,安排好老伴,不顾自己的身体,往返于工厂企业和研究所之间,有时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如今,他已是快70岁的人了,但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为祖国的经济建设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6年3月3日

咨询委员会

(C)COPYRIGHT  DICP  NE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