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
李文钊委员关于人才的感想和建议

801组毕业的博士生张健在于今年10月3日出版的Science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2008,322:73-77,Surface-Modified Carbon Nanotubes Catalyz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n-Butane),消息传来,令人振奋!张健是1979年出生的,今年29岁。他于2001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关乃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毕业后,来我所801组硕博连读,2006年1月获博士学位,同年3月赴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Inst.做博士后,合作导师是Dr. Dangsheng Su。

由此我又联想起曾经在组里工作和学习过、也曾在Science上发表过论文的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江义,另一个是金荣超。

江义于1963年出生,1984年浙江工业大学防腐与电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毕业,同年分配到我组工作。1992年6月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希腊Patras大学化工系C. G. Vayenas教授(原美国耶鲁大学副教授)处做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SOFC)研究,在两年时间内刻苦工作完成博士论文,于1994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回组工作。同年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1994,264:1563-1566,Methane to Ethylene with 85 Percent Yield in a Gas Recycle Electrocatalytic Reactor-Separator),时年31岁。

金荣超,1971年出生,1995年从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毕业后,由俞书勤、李疏芬夫妇两位教授推荐,来我组做硕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后赴美国西北大学C.A.Mirkin教授处攻读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Science(2001,294: 1901-1903,Photoinduced Conversion of Silver Nanospheres to Nanoprisms)和Nature(2003,425:487 - 490, Controlling anisotropic nanoparticle growth through plasmon excitation)上发表了论文,当时年龄分别为30岁和32岁。金荣超现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做Assistant Professor。

从这三个例子(或者再从全所范围跟踪统计一下,一定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到化物所的年轻人中确实有众多“优秀坯子”,我们为他们高兴!而高兴之余,也有些遗憾:他们这些工作都是在国外完成的。可以坦白地说,以上三位年轻人如果在国内,无论是我所还是其他院校,可能不会如此快地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存在差距”!所以,我建议是否就上述问题在所内开展一次讨论,让老中青们都来发表意见。我想,这对化物所,特别是明年即将年满60岁的化物所如何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不无裨益。

咨询委员会

(C)COPYRIGHT  DICP  NET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