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
老骥伏枥的热心肠 ——记所咨询委副主任辛勤老师

从去年开始,我被办公室领导安排做所咨询委的联络工作,主要负责咨询委的日常活动和必要的公务工作。与这些老同志们接触多了以后,我逐渐感觉到,咨询委的老师们为所里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们以前或者是冲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或者是服务于科研工作的管理者。如今到了退休年龄,原本可以让自己轻松一些,颐养天年,然而他们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在咨询委的岗位上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而在这个团队当中,就有一位所里有名的“热心肠”,他就是咨询委副主任——辛勤老师。

说辛勤老师是个热心肠,恐怕认识他的人都会举双手赞成。他人如其名,不仅在科技工作上刻苦攻关,成为了一名取得过突出科研业绩的科学家,即便现在退休了,他也依然帮着组里指导学生,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等方面为同学们答疑解难。他还亲自给研究生上课,并编著专业教材,以方便后人查阅学习。他常说,“帮忙不添乱”是他退休后继续留在所里工作的第一原则。考虑到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半个世纪,他考虑最多的就是,怎样才能将经验无私地留给后人,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并追求卓越,将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辛勤老师是做催化研究的,在这个领域拥有着非常深厚的见解和积累。除了每年都会坚持给所内的研究生讲授《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之外,他想到,在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哲理思想指导下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为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他还给同学们讲授《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研究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几年来,辛老师被邀请到二十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做这一讲座,并得到一致好评。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辛老师对于如何瞄准方向及正确选题这一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多次给不同的研究组进行相关的交流活动。为了让从事催化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对这一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尽快地深入到这个领域,辛老师不辞辛苦,一方面,收集了为我国催化科学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近100位催化名家的科研人生历程;另一方面,应中国化学会之邀,同林励吾院士合写了《中国催化三十年(1982-2012)》,会同之前与张大煜、蔡启瑞、闵恩泽院士合写的《中国催化五十年(1933-1982)》以及翻译的《世界催化发展简史》等催化领域史料著作,共同汇总成为了学习催化科学的一个系列材料,极大地方便了催化领域年轻学子的文献查阅,给大家创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谈及此事,辛老师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做一两件真正有意义、有实质性贡献的工作。我国的催化事业取得了卓越的进展,应该把这些历史资料整理起来,留给后人构建更大的事业。

辛老师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发现,由于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明显,专业类学术教材版本繁多,浩如烟海,许多年轻的科技人员在选择的时候经常有些不知所措,购买的书籍常常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符,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学习效率。基于此,辛老师便将其从事催化研究的几十年时间内,在各地收集到的各类催化类教材共计500余本进行归类整理,并将其扫描后放在网上,方便大家各取所需(完全是学术交流之用),目前已上传200多本。这是一项繁杂的大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精力。但是辛老师却不知疲倦,他认为,能让年轻人选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书,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他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所咨询委的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对我所的科研形势、国内外学术影响、科研选题、科研道德、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让更多的人阅读到这些建议,辛老师组织咨询委的老师们在所科普网站上开辟了一个《科学家论坛》的专题,通过撰写亲身体会和网上搜索知名科学家的文章等方式,重点在如何享受科研生活、研究生需向导师学什么、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等问题,鼓励研究生自己寻找科研兴趣和方向等方面为大家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些栏目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已经有20余万次的点击量。

除了做好科研和教育工作以外,辛老师还十分热衷科普工作的推动,这对于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辛老师组织相关科技工作者编写了《催化科学与技术的里程碑——催化和人类社会》系列教程,针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健康和生存环境等基本问题,选择编写了合成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催化裂化和石油炼制、手性现象与不对称催化、尾气净化催化剂、酶催化反应等命题的科普文章,为普及催化科学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内容同时已被纳入到中科院科普博览网的“科学新语林”栏目。此外,在我所的公众科学日活动中,辛老师也积极参与,曾为来所参观的市民和中小学生做了《化学和我们的生活》的科普报告,为我所的科普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仪器大量引进,但我国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科学仪器使用水平不高的现状。他经过一番调研,与相关承办单位一起,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办了“现代催化研究方法学习班”,宗旨是普及和提高近十种催化/材料研究中的物理化学表征方法的使用水平。他不仅亲自参与编写了教材,并且组织邀请了清华、北大、复旦、金属所以及我所的具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教授。该学习班先后在大连、金华、成都、合肥、桂林成功举办,六年来大约有近千人参加,反响良好。学习班的高清录像也已上传至我所网上报告厅,并将做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数字精品教材使用。

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闲不住的热心肠,他没有选择安度晚年的清闲时光,而是选择了适当地尽己所能,继续为研究所的科学事业发光发热。他总是展示给他人一张慈祥、和蔼的面庞,然而与他谈话,却总让人感受到一股力量。那是一股永不停歇、一往无前的力量。正是依靠着这股力量,辛老师依然不知疲倦的付出着;也正是这股力量,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走下去…… (办公室 孙洋)

咨询委员会

(C)COPYRIGHT  DICP  NET CENTER